塑料的配色是塑料着色的关键,是塑料包装开发的关键步骤,只有配出好的颜色,才能制备出色泽适宜的塑料制品。在配色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制品的应用要求,以及塑料材料的基本特性,然后根据塑料的着色性能,选择合适的着色剂。配色时除了要了解着色剂颜色、着色力、分散性、性能、加工均衡稳定性、混合性和成本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到塑料本身的特性包括塑料颜色、透明性、透光性、耐光性以及各种添加剂的对塑料颜色的影响。本文就配色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做简单介绍。
(1)配色程序
配色时首先要进行初步配方的设计,然后再对初步配方进行调整,使之适用于规模生产,且保证塑料制品颜色的均匀一致性。
首先是初步配方的设计 ,需要根据塑料制品整体设计的要求,寻找出与标准色样相近似的样品作为参照物。参照物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着色效果的好坏。为了便于寻找到较佳的着色参照物,平时应多积累、多制备些着色塑料色板或塑料色料以备参照,同时还应把自己选色经验和教训编成相应的着色配方,以供参考。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需要仔细观察分析塑料样品的颜色色光、色调及亮度等,确定颜色属性,确定所用颜色是透明色,还是不透明色,其中是否含有其他特殊颜料(如荧光颜料、金属颜料等),然后根据孟塞尔颜色系统颜色。从色调、亮度、浓淡度等方面反复比较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参照物的着色剂配方进行修正,拟定出初步配方,或者按照孟塞尔颜色系统标定原理设计所需颜色,并拟定初步配方。
接下来是调整配方,按照拟定的初步配方进行实物着色试验,将制得着色实样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一起进行比较,进一步调整着色配方。然后根据调整后的配方再制备实样进行比较,再调整配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实样色调与标准色样相同或达到最接近标准色样的令人满意的程度为止。最后确定着色配方进行生产。不过选定的颜色通常会与实际生产中塑料制品所呈现的色泽不尽相同,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颜色称量误差。
值得一提的是在化妆品包装开发过程中通常还需要进行最后一步的颜色校对,将最终配色好的塑料加工成型,装入最终产品,尽量模拟产品最终使用的环境观察整体配色,如产品最终是在户外使用,那么在配色时也应该在自然光下进行选色,如果颜色还不是完全符合最初设想,可能还需要进行下一轮的配色调整过程减小颜色误差。
(2)配色方法
通常使用的是目测法,目测法要求一个有经验的配色人员,在配色之前,必须对他所需要的着色剂有比较清晰的概念。要掌握着色剂混用着色的一般规律,还应对所用的着色剂的性能,如色调、色光、迁移性、耐热性、耐候性、化学稳定性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积累有代表性的各种塑料着色样品和配色。在找到适合的着色剂配方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验,并对同一颜色进行反复地调色,直到获得所需要求的颜色为止。两个物体在同一光源(如日光)下看时,其颜色则可能是不同的。同样,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两个物体的颜色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而对于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则又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称这两个物体为条件等色体或叫条件等色对,也有称之为条件配色体或可变配色体。如果要求两个物体在任何光源下看起来都一样,则意味着这两个物体的分光反射曲线必须相同。这种配色叫做非条件配色或不可变色配色。不可变配色要求在配色样品中使用相同的着色剂。要想把塑料的色彩调到不可变配色的程度是不可能的。了解了这些,我们在实际配色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了,不去追求不可变配色。显然,目测配色法是一种试凑方法,不是很科学。由于此方法较为简单实用,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但此种方法很费时间,要求操作人员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否则将很难操作。
仪器配色法是在目测配色法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此法采用分光光度计和其他测量仪器代替人眼和大脑的功能。色彩比例的试凑过程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的,而不需要对塑料进行着色的实际混合。操作人员只需要测量反射率,即它的标准值,并选择用于配色的颜料即可。通过调整配色颜料的浓度,使该测量系统与标准的换算值一致。如果操作人员选择的颜料合理,该系统将以质量分数的形式输出一个配方,然后再将百分比配方转换成质量配比。 采用计算机可使整个颜色配色过程的时间缩短到十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