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F Twinings(英联川宁)是做袋泡茶生产和销售的。由于茶叶本身易于吸水回潮的特性,大部分袋泡茶的茶叶袋外面都有封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阻湿阻氧性能,但是在少部分竞争特别激烈的市场里,为了降低成本去掉了封包,就需要在纸盒上做文章,提供相应的阻湿阻氧性能。下面请让我就这几年的经验,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阻隔性纸盒的工艺及其结构设计特点。
目前纸盒样品:
图一:
图二:
首先是纸盒的纸张原材料。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
-
食品级要求:由于没有封包,纸盒会直接跟茶叶袋接触,因此纸张必须选取食品级卡纸,而且是白卡纸,几年前欧洲已经立法禁止含有回收浆成分的灰板纸用于食品包装。尽管国内近年来有不少卡纸厂家声称能够提供食品级卡纸,但是由于出口机会不多,基本上都没有相应的食品级使用证书,尤其是最近炒得很热的蒽醌含量检测,似乎国内的纸厂涉猎很少。仅仅去SGS做一些重金属之类的检测,还不足以满足所有的法律法规要求。
-
成本竞争力:由于阻隔性纸盒本来就是低成本解决方案,因此价格敏感性决定了纸张必须具备成本优势。众所周知,欧系白卡纸松厚度较高,比美系、日系和国内卡纸具有较大优势。比如250克重的欧系卡纸与其他的300克重的国产卡纸厚度相当,280克重的欧系卡纸与其他的350克重的国产卡纸厚度相当,当然国产卡纸的吨价相对较便宜,但是国内厂商会根据市场行情经常调价,一般也难于低于欧系卡纸的20%。
-
走机性能:袋泡茶纸盒是在全自动的包装线上完成包装的,走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当然,走机性能跟模切的质量控制也有关,然而卡纸的厚度和挺度是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欧洲进口的白卡纸。
其次是纸盒的工艺,主要有3部分:
-
阻隔性要求:在纸盒上实现阻湿阻氧性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卡纸本身几乎没有阻湿阻氧性能,印刷也不能提供,国外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先上一层阻隔性底油,再上一层UV光油,以这二者的结合来提供阻隔性能。由于UV光油中的光引发剂不能完全反应,对直接接触食品包装有一定风险,我们曾经尝试过用水性光油来替代UV光油,但是阻隔性测试结果不稳定。在用不同的底油、不同的水性光油和不同的网纹辊线数组合试了几十次后,最终放弃,重新回到UV光油的方案上来。为了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最终选择了低迁移的UV光油,能够满足对光引发剂残留的ppb级别的检测要求。
-
模切压痕要求:由于纸盒结构较复杂,需要正模和反模两次模切,加上成本方面的考虑,需要一次走机两次模切,对机器和操作的精确性要求极高,许多部位的半穿刀深度需非常精细,否则就会影响走机性能。
-
装饰性要求:为了突出品牌展示效果,在Logo上做了压凹凸处理,这更增加了模切工序的难度。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纸盒的结构设计。虽然纸盒具备一定的阻隔性能,但是一般而言,纸盒不是完全密封的。由于纸盒制造时总是存在一定偏差,使得成盒后在某一个角落留有小孔,这个小孔对一般的有内包装的商品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对没有封包的茶包而言,就是致命伤了。因此,纸盒的结构设计需要弥补这一缺陷,于是我们在纸盒的转角处采用了三层结构,并且合盖后上下都涂胶的方案。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纸盒在撕开后会留有一圈2mm宽的白色的纸张残留,撕开的流畅性也不是很好,撕口容易断裂,往往要撕两三次才能打开纸盒。于是我们还在持续改善这款纸盒,在如此经典的纸盒上再作任何的改善和提高,简直都是炼狱:既要达成目的,又要避免对生产线成盒、盖盒进行大幅修改,还要供应商便于质量控制,保证成品率。。。经过将近两年的研究和测试,在试过三十多套方案之后,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用“鲨鱼齿线”代替半穿刀撕裂线,撕开效果大为提高,残留现象大为改观。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一样的开发与改进,我的感受是,别小看超市里摆着的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商品,其背后可能是多少从业人员精心设计制作的结晶。同时,如果我们做包装的人想要感动消费者,也必须用心思考并付诸实践,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改善,也能让人会心一笑。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共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全文完